基于前两周进行的电子工程系教师教学设计汇报,足以看出在当今时代科技已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动力,它不仅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、促进教育公平,还能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技术支持,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,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。因此,在此基础上,电子工程系智能电子应用教研室于2025年3月25日在思学楼104教室围绕教学现状、科技工具应用、实践案例分享等内容展开深入研讨,为提升教学质量、创新教学模式探寻新路径。
研讨活动伊始,郑明明老师围绕融合多学科知识框架构建、实践教学环节跨学科设计、科技工具介绍与应用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享。他指出,电子信息学科的电路原理、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,为无人机硬件设计打下坚实基础,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学习,能够搭建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,保障无人机信号稳定传输。同时,计算机科学学科中的编程、智能技术课程,能助力无人机实现智能化控制。例如,学生利用Python 编程和机器学习算法,可对无人机获取的图像和数据进行处理,实现目标识别与跟踪功能。此外,机械工程学科在无人机机身结构设计、力学分析与优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,确保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。通过多学科知识的融合,构建起一套系统、全面的无人机专业课程框架。此外,还详细介绍了几款在教学中颇具成效的AI工具。以智能教学平台为例,其内置的AI助教功能可自动批改作业、解答学生常见问题,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。同时,该平台还能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答题情况,智能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,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。
研讨环节,教师们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。司翠平老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,提出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跨学科实践项目,比如无人机智能巡检任务。在这个任务中,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无人机的飞行操控技巧,还要学会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精准处理和分析,这一过程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实际应用。张晨老师则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,强调应将智能算法、嵌入式系统等前沿知识融入到无人机课程中,构建起一套适应现代科技发展需求的综合知识体系。
大家都结合自身教学实际,分享了在无人机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经验与困惑,并就如何更好地将科技融入教学、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。在AI与跨学科教学融合方面,老师们达成了共识。他们认为,AI技术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。例如,在无人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,AI可以整合电子信息、计算机科学、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知识,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复杂的专业内容。通过AI算法对无人机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,能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研讨活动尾声,老师们共同展望了科技赋能教育的未来。他们表示,将积极探索AI在教学中的更多应用场景,不断创新教学方法,充分发挥AI的优势,提升教学质量,培养出更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。
图:郑明明
文:郑明明
审核:叶绘